中华工商时报丨仇建平:巨星科技梦

发布日期:2013年09月03日 01:05

无论企业,还是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。


当个人成为企业的灵魂,那企业的梦将会无限放大。


2011年,一则并购消息将低调的巨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巨星集团)带入公众视线。有着几十年创业历史和几十亿年产值的杭叉集团被巨星集团并购。


这样的并购其实并不突然。家底殷实且有着极佳发展前景的杭叉集团之所以要出让控股权,是因为遇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了。而巨星集团的领头人仇建平也正在寻找机会且多有准备。

对这样的决定,仇建平说,并没有意气用事,而是经过理智的分析才作出的。“在并购前,我对杭叉集团的经营运作现状有了一定的研究和了解。它有一个敬业的高效运作的团队,有一个响当当的好品牌,还有30%的市场占有份额。


事实上,实现并购后的杭叉集团,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,非但没受“被并购”的影响,反而从信任中汲取了更大能量,1-7月份,销售和利润都增加了30%。


这次并购让巨星集团在一夜之间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:从原来的产值40亿元的公司,转而跻身于百亿企业的行列。


对一直以来“多做少说”的仇建平来说,这次并购的收益还远远不止眼下所得到的。通过并购迈过了股权分散这道坎,且有着宏大的市场占有率和优秀业绩的杭叉集团,正在向3年内上市这个目标挺进!而仇建平很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两家上市公司的掌门人,届时,巨星和杭叉在浙商星空的对接,形成“巨星系”。


拥有如此眼光的仇建平不是一蹴而就。年少时的他就已经表现出敏锐的商业嗅觉。14岁的仇建平骨子里就有着强烈的“赚大钱”欲望。某一天去山上闲逛,便发现了一个“商机”:按照当地山里人的规矩,砍了树以后,留下的“树蔀头”(即大树砍伐后留下的树桩和树根的那部分)是可以任人挖掘的。而他在一片刚刚砍伐过的山林中,发现了三四十个没人挖的“树蔀头”。


仇建平和另一个小伙伴上山干了起来。几个星期以后,挖起的“树蔀头”堆成了一座小山。这些树桩以60元的价格出售了,每人得到30元。


一想起那桩累死人的活儿,三句不离本行的仇建平就会不无遗憾地说:“要是有人为这活儿设计几样专用工具,再去挖这些“树蔀头”,就一定会很轻松地搞定的!”


强烈“赚大钱”的欲望一直驱动着仇建平的人生轨迹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他辞掉了“铁饭碗”,从“一个人的公司”做起。从小到大,20年摸爬滚打,发展出了亚洲最大、世界排名第六的手工具企业——巨星科技。


以五金工具为主营的企业,都有什么样的科技?就钳口来说,除了钳子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之外,既可以是钢丝剪,又可当电线剥皮钳;钳柄上更是能变戏法似的变出扩孔器、小锯子、剪刀、开瓶器……在使用钳子转弯的地方遇到“看不见”情况,钳子上又会“长出”一个小手电筒。仇建平说,仅这一个产品就包含了巨星的十多项专利科技。


仇建平说,结构不算复杂的五金工具,其实是一门综合了材料、模具、加工工艺、工业设计等多种学科的行业。


好产品背后有更多支撑。高素质研发团队,多项激励制度激发每个员工的产品革新和技术创新的研发热情,公司每年自主研发并投产销售的新产品有400多项,拥有国内外专利447项。


目前,巨星公司已拥有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、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大批“科技头衔”,并在2009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评为2008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企业(第57位)。


仇建平认为,巨星集团的明天,也就是中国所有国企和民企的明天,出路只有一条,那就是必须从“中国制造”迈向“中国创造”。仇建平知道,作为一家以出口销售为主的中国民企,要打造一个品牌,得走一段崎岖而漫长的路。而趁机收购“品牌公司”,看中的正是它的品牌效益和它背后的销售渠道。


自打并购杭叉集团以后,巨星集团已形成“双子星系”的格局了。拥有44家控股子公司,年销售额达75亿元的杭叉集团,各类产品已遍布全国,并远销130多国家和地区。目前,杭叉集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%,出口市场也占1/3。作为中国最大的叉车生产和出口基地,已获得叉车国家专利65项,每年新产品的产值率达30%以上。不用说,一旦“三年内上市”的目标达到以后,这个已跻身世界物料搬运设备制造业前14强的明星企业,必将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。